江油肥肠是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正二八经李白家乡的下酒菜,斩获了不少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也是江油人招待嘉宾贵客的首选。我曾在多年前写过《江油肥肠》,发在江油论坛上,点击和阅览达十多万人次,成为宣传江油美食的活广告。为进一步讲好江油故事,今天再来谈一下关于江油肥肠的历史文化,敬请大家指正。在江油民间,百姓自古有吃肥肠的饮食习俗。其因为地理环境潮湿,辛辣的东西易于开胃,其次是食材普通价廉,易于获取,缓解吃不起肉的困难。在传统的烹制技艺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反复实践,慢慢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烹制肥肠方法。虽说各有各道,佐料不同,配菜不同,甚至火候不同,但终极目标是奔着色香味美,鲜辣可口,
耙(Pa)硬适宜。成为李白家乡常见的下酒菜。
江油中坝商贸繁荣,南来北往客商和贩夫走卒众多。精明的酒馆老板就打起了肥肠的生意。最初是清末出现在中坝涪江渡口马家坨,当时叫肥肠哇子汤,也称肥肠旺子汤,里面有肥肠,猪内物心肺和猪血,还称大杂烩。由于每碗成本低,售卖便宜,易于吃饱肚子,香气四溢本来就是诱人的活招牌,不用叫卖就引起食客的注意。一个酒馆,一两副肠子,每天根本不够卖。很快,鱼市口,大场口,灵官楼,太平场等交通要道的餐馆都推出了肥肠哇子汤这道老少妇孺都喜欢的菜。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江油县饮食服务公司的合作社仍将肥肠哇子汤作为主打招牌菜之一,服务于大众。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就将肥肠哇子汤改良,取消了猪心肺和猪血,专门只烧肥肠,食客们更加情有独钟。广采博览,吸众家之长,江油肥肠的制作技艺形成了共识。
为深度文旅融合,江油还举办肥肠烹饪大赛,评选江油肥肠名店,采取评委和游客现场打分的形式,小小吃、周肥肠等16家名店众望所归。在江油,如要吃遍每家饭馆酒店的肥肠味道,每天一两家,也许至少要花三年时间。因为在菜单上都有江油肥肠的字样。每家米粉店,必然也有肥肠米粉。故而,外地客人戏称江油为肥肠之都。江油肥肠的火爆场面可以从每天进料以数吨计算,因为,还得满足线上的购买。 有关江油肥肠的故事趣事很多,听说有成都锦江宾馆的大厨专门对江油肥肠进行研究,但不得要领。有北京客人想吃,曾叫好友空运几百碗。江油肥肠店在成都,重庆等地开有店面,但没有江油的味道。有人一语道破天机:离开了江油,根本就不能叫江油肥肠。只有江油人能把普通的食材做成舌尖美味。
一碗肥肠。让江油美名远播,一位诗仙李白让江油名扬世界,一个哪吒让江油兴奋不已,奇异秀丽山水,让游客目不转睛。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