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最忆秋芙蓉
李政虹
蜀地百年难遇的三伏天,如今炙烤着大半个盆地。高温高湿,异常闷热,像个大大的蒸笼。 伏天,蝉虫嘶鸣喧闹,把空气中的暑气拧成了麻花,太阳下的街道和青石板小巷嗮得发烫,十字路口黄桷树的影子都缩成了一团,连风都躲在空调外机后喘息……,而我却在烦闷之中,想起了秋天冰若婵娟的芙蓉,透入心扉的凉意顿起。此刻,她们应该还是卷缩在枝桠里的骨朵吧,正憋着一股子劲儿,等待着一场场雷雨,就把秋的影子,悄悄绣进夏的衣袖。 江油李白故里的芙蓉花,那可是浸在雾气里的一朵朵胭脂,格外的悦目、清爽。记得去年的三伏,可没有这样的炙热,校园深处的藤蔓架旁,芙蓉的叶子虽被晒得打蔫,却在一场雷雨后,猛地窜出半开的花。花瓣还带着水汽,白里透红,像刚从井里捞出来的胭脂,凉丝丝的,把校园里一半的暑气都压下去几分,着实的清凉。芙蓉是懂蜀地的,越热越憋着劲儿,等秋天来,要把整个夏天欠的热闹,都找补回来。
最忆秋天的芙蓉,那是打心底里的清凉。当清晨露珠还凝在芙蓉的叶尖时,芙蓉的花蕊便怯生生地探出来,粉白的瓣儿像未蘸满墨的宣纸,被涪江的风轻轻晕开几缕绯红。待日头爬过李白纪念馆的飞檐翘角,整树的芙蓉花忽然就醒了,从羞怯的白,到酡红的醉,再到暮色里沉沉的紫,像把一天的光阴都酿成了酒,让路过的人也跟着微醺。芙蓉花爱极了蜀地的湿润。秋雨缠绵悱恻的落下来,打湿了太白祠院的红墙青瓦,也湿透了芙蓉花的瓣儿,湿漉漉的花托着水珠,像四川村丫头们脸上没拭干的泪,却偏生带着股天生的泼辣。哪怕被夜雨打得半垂,晨光一照,依旧挺直了腰杆,把那抹艳色泼洒得更张扬。
太白桥下,昌明河畔的桥墩爬满了藤蔓,玉白色的仿古护栏孔洞里总会或白或粉地冒出三两朵芙蓉花,极具妖冶。故里人都说:“芙蓉花是蜀地的魂,开得热闹,落得也从容”。一阵风过处,花瓣簌簌往下掉,铺在岸河边青石板小径上,像谁打翻了化妆盒,使胭脂水粉染了十里江河,连空气里都飘着点甜丝丝的香,混着河边茶馆里飘出的茉莉茶香,成了蜀地最温柔的底色。暮色渐浓,街灯亮起,芙蓉花在光晕里半明半暗,像被岁月揉皱的丝绸,却依旧执拗地舒展着。它们懂蜀地的脾性,懂李白的诗意,懂故里的雨,故里的雾,故里藏在烟火气里的柔软与坚韧。所以年年岁岁,它们就这么开着,把故里的春秋,都开成了一场诗情画意的梦。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