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5今日 5558主题

收藏本版 |订阅

[江油记忆] 万步有约,寻梦诗画故里的大美江油

hkzjsba (中级会员) 发表于:昨天 11:09|查看:4168|回复:1   [复制链接] | 来自四川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万步有约,诗画里的大美江油

   这座被诗仙眷顾的城,既是"蜀道咽喉"的千年要塞,亦是"九寨门户"的生态画廊在家有事慢慢忙,没事好好浪,烟火人间,有遗憾但在走出家门,走进自然,在这里,健步丈量土地的过程,恰似展开一卷立体的《太白全集》——每个脚印都踏着平仄,每处山水都藏着诗

方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常在工作读书生活之余,相约万步邂逅健走,览诗人旅程遇见自己的“诗与远方”

是日5.30时,骑上自己心爱的小摩托,沿许青路从河口出发,带上计步器开始自己的市东北一日游暨第十届万步有约第健走竞赛,追随诗人的脚步寻访家乡美景-诗画故里的大美江油

【第一:重石踪】
《登重兴牛市堡》
古堡凌霄瞰四方,二郎叠石望仙乡
玄女霞裳沉碧涧,潼江云影入苍茫
柏海听涛萦剑阁,石阶叩史沧桑
忽闻陌上乡音绕,李柚春风

停车重兴村部门口,沿着杂草丛生的石梯,健走来到了重兴村的最高处——牛市堡,一块直径5米多,高3米的大石头、上面叠放着一块径围约1.5米的摇晃不定的石头,旁边一座约1平方米的半人高的庙亭,里面积满尘无神像,原来的重石和庙惜文革中庙被革命小将捣毁,重石推到砸毁改做他用,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后,当地乡绅名流及群众捐资重建恢复的现在这个重石和庙宇,已是风貌不再现,规模不及当年。

相传远古时,九天玄女来潼江河口下界历劫普渡众生,路过剑阁东宝西林时,见此地是不可多得的修行好地方,于是便常来此下河沐浴,每次都引得天降异像。那时二郎神治水正在江油明镜山负责石灰矿石运输,抬头忽见半空中仙音响亮,异香袭袭,祥云朵朵,香风阵阵,命手下打听才知九天玄女在西林河沐浴。

第二天晨曦微露中,二郎神便足踏祥云奔向重兴乡牛市堡观看,双脚一蹬跳上了牛鼻石,可是太矮看不见,二郎神就从潼江河捡了块鹅卵石叠放牛鼻石上,站在摇摇晃晃的鹅卵石上终于看见了九天玄女出浴,心中噗噗直跳,血液上升, 九天玄女见有人偷窥,唰唰投了两块泥土想挡住二郎神偷看,刚巧有五指山的两条龙见状去抢食,结果抢食不到落地化为了两座山,,现在剑阁县东宝镇西林河畔,叫二龙山,二郎神直视如此绝世仙姿被挡,情不自禁的大叫了一声哦豁,这一声如惊天打雷,地动山摇,从此这一带留下了感到可惜打哦豁的声音,代代相传。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美好的传说便在牛市堡修起了寺庙,取名为重石庙,相传至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爬上牛鼻石,站在重石最高处上,放眼四顾,东望剑阁县东宝山水,蓝天白云下森森古柏隐约可见,二龙山、西林河似触手可及,只是玄女今朝不知何处去,空余霞光万道翠云廊而已,北顾是重岩叠嶂的云集五指山,云雾缭绕仙气飘飘洗脚台、极目西南河口潼江两岸,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柚李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并自乐。




【第二:古镇红韵】
《青林口即景》
桃花映碧空,雕梁犹带战旗红
古镇漫漫今古事,石长铭九
高跷戏里乾坤转,豆腐宴中岁月融
  最是红军桥上月,清辉夜夜照征鸿  

从重石庙沿许青路前行,来到有着川西丽江的古镇青林口。从镇对面的山坡上,遥看青林口,场镇完全掩映在片片林深处,只见青山不见场,青林口是剑阁、梓潼两县通往江油的交处,两山、两河、两路在此相交,形成口子,青林口也由此而得名。

健步走在全长约二华里古镇的街道,新街、老街依山傍水临河而建,建筑多采用榫卯结构形式。临街下面铺面是木板,栏柱窗格雕工精美,馆驿庙宇画栋雕梁,屋面均为小青瓦覆盖。独具特色的是新街上有十间铺面,以门面为支点,上盖小青瓦屋面成街上桥廊,百姓称其为“凉亭子”,使得人行其间,冬能防风寒之侵袭,夏能避酷暑炎热。临河一面的建筑多采用悬梁、悬挑吊脚式。

远处看,青林口场镇就象一艘漂浮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上巨船,景象十分惊险,镇庙宇馆林立,如粤闽会馆、文昌楼、火神庙、湖广会馆等,飞檐翘角,建筑气势雄伟。每年二月初一,青林口都要举行祭祀火神和文昌帝君的传统庙会,108道家宴豆腐和非遗高抬戏必不可少,其热闹场面,非一般的庙会可比拟。

1935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红九军、红三十军率胜利之师,取道剑阁县的金子山、雷家河追击溃逃之敌,于4月初进入青林口。红军一方面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进行分田地工作,及时组织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一面筹粮筹款准备与中央红军会师北上抗日。如今的青林口,仍然可见红军在石碑、石柱、墙壁上刻写的大量宣传标语口号;连接青林口新、老街道的合益桥,因一位女红军战士在此就义,而改为“红军桥”;还有黄公祠外墙壁保存完好的,据考证是国内唯一保存的最大的一幅红军标语:“红军是中国民族和牢苦民众的救星”至今仍然保存的许多红军遗物随处可见,形成了古镇独有的“红文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24 踩
江油论坛 因您更精彩!
发表于 昨天 15:4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贵州
沙发
老师好文采哈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油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cxx1112c

版权所有:江油市图图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蜀ICP备19040267号-2 川公网安备 51078102110006号 经营性ICP:川B2-20200096

下载APP

找站务

申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