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里的大年三十——刘术云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经历的风风雨雨、许多大事小事都可能很快忘了,唯过去的大年三十难以忘怀。浓浓的年味和无限的喜悦,记忆犹为深刻。
这天,因为家里有许多事情要做,故而母亲叫我们早早起床。吃过早饭后,全家老少就力所能及一齐动手准备中午的团年饭。母亲做着灶头上的活路,指挥我们兄弟姊妹或在灶前烧火,或在自留地里去扯葱葱蒜苗,然后择好洗净,等待中午炒烧炖煮或凉拌之用。上午,我们还必须彻底将屋里屋外,甚至院坝和龙门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由此看来,农村卫生环境的治理,是有传统的,也并非是现在提倡和兴起。
大约十点左右,厨房里就飘出了肉香味,令我遐想和盘算着中午该先吃什么。锅里的腊肉基本熟了。母亲准备好上坟用的猪头、糖果、香蜡、钱纸等。于是,我们就开始去给老祖先人们上香、垒坟。
大年三十,上坟是必修课。就是分开家、离开户的哥嫂,也要带着侄儿侄女们一同加入上坟的队伍,形成一道风景线。上坟的人虽然多,但分工明确,一般大人们扛锄头、铲子,小孩们则端祭品、拿香焟、火炮之类。
据说,我家祖上是清乾隆时期从湖广上庙一带迁来插地为业的,现在在川西北江彰平原的边缘河西丘陵地区,有送老归山的习俗。因此,先人们的坟墓一般都在山坡山梁之上。上坟一般是先给婆婆上了才给爷爷上,直到现在,我也是先给母亲上坟后才给父亲上,这是从好久开始的,里面有没有重女轻男,女尊男卑的成份,我不知道。反正给婆婆上坟时大家格外给力。一到坟前,不用吩咐 ,全家人就有的摆祭品,有的点香蜡,有的挖土,有的向坟头上铲土。经过多年的垒土,婆婆的坟头格外雄伟。特别是坟头上的两根弯弯柏树,愈来愈大,愈来愈弯,全家老少看到都十分高兴。
不是有个风俗,哪个坟头上的柏树长的越弯,那就昭示着其后人必定会升官发财。参加上坟的人都必须给坟上面垒土,说是坟越大,后人才会家大业大。垒好坟后,大家就一字排开,跪在坟前,边烧纸钱,边祈求先人保佑来年全家人无病无灾,做事顺顺利利。放完火炮后,大家还要清理好坟周围的枯枝杂草,以避免引起山火,上坟才算结束。我们还会给婆婆坟旁边的无主坟挂点纸,烧柱香,希望他们能够在阴间和谐相处。随后,我们陆续去给爷爷上坟,给老祖先人们上坟……
年三十的团年饭是在堂屋里吃。饭菜之丰盛,不管哪家都会超过一年中的任何节日。父母居上八位,哥姐们分坐两边,我们小的只有坐下八位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忧愁一扫而光,推杯把盏,喜笑颜开,桌上除了以腊肉、鸡、鸭为主的佳肴外,必须还有鱼,以寓意年年有余。饭菜不管怎么样也吃不完,以示年年有剩。
下午,当我们把家里的每扇门上的对联和横批贴好,挂好灯笼,又去水井里将家里的大石水缸挑得满满后,便可自由活动。小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有的会带上吃团年饭包的三五片肉、或花生、炒葫豌豆,葵花、核桃之类,和好伙伴们三五成群,打纸烟盒,打扑克,做游戏,烧火烤,不亦乐乎。
过去的年夜饭,主要是吃团年饭剩余的饭菜,一般不吃稀饭,因有句俗语为“三十夜吃稀饭,不象个样子。”饭毕,一家人便在堂屋里烤柴疙瘩火。吹壳子、吃瓜子、喝茶、守夜,大家都要洗脚,来年才会有好运,走到哪吃到哪。
当领了压岁钱和新衣服、新鞋子后,小娃儿还会到院子里去摇嫩竹子。一边摇一边说:“竹儿竹儿你莫长,我长三年你再长。”
今夕年头,明夕年尾,年年年头遇年遇尾。除夕之夜,几乎每家都要放鞭炮,意为除旧,这正是应了那句“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