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火塘》作者:王成
(王成,江油市永胜镇人。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江油木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多次获省及绵阳市奖励)
对于我而言,火塘的记忆应该是停留在三十多年前,以至于印象已没有那么清晰。
那时的老屋是土墙瓦屋,修的还算高大宽敞,土墙、泥地、瓦屋面,农村房屋,卫生要求本来不高,所以火塘并没有特殊设施,我家火塘就固定在堂屋西面墙的屋梁下方,每到冬季,就在火塘位置的泥地生一堆火,不几日,火塘位置便堆积一堆柴火灰,这堆柴火灰便奠定了火塘的轮廓。
鼎锅大概是火塘的标配,我家火塘上也不例外,从屋梁上吊一根绳索,绳索下方系一个铁钩,鼎锅便挂在铁钩上。鼎锅是由铸铁所造,厚实而笨重,我的记忆中,鼎锅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热洗脸洗脚水,至于在里面炖没炖过羊肉狗肉之类,确实记不起来了。
说起狗肉就想起了那些在火塘边烤火受伤的狗,已经记不清到底有几只狗在烤火过程中受过伤了,只记得受伤的狗伤处皮肤有很大一块被火烫伤溃烂,现在想来很是疑惑,出于动物的本能,一感受到火塘温度过高就应该自然的调远与火塘的距离,是什么原因导致狗狗放任自己的皮肤在火塘边越烤越烂呢?
烤火其实很费柴的,一般直径太小的木柴是绝对不耐烧的,烤火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添加木柴,费事费柴,于是大部分时间烧树疙瘩,所以,挖树疙瘩也就成了我们每年日常劳作的任务之一。
其实相对烤火,挖疙瘩的过程更加暖和,烤火的时候,只有靠火塘的一面能感受到温暖,而背火塘的一面却依然感觉到寒冷,所以就有了这样一句话:“前面烤起泡,后面冷得跳。”而挖疙瘩需要全身用力运动,所以挖一会儿,全身都热乎乎的了。
按我家的传统习俗,年三十夜的晚上火塘的火要一直保持燃烧,而且是火越旺越好,大概就是取个来年兴旺的好兆头吧,于是我们通常会提前预选一个大一点的树疙瘩,年三十下午便放进火塘慢慢燃烧,吃过晚饭,一大家子围坐火塘,发压岁钱,说一些吉利的话题。
三十夜的火塘边,是一大家子聚得最齐最闹热的时候,那也是关于火塘最温暖的记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