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者眼中的《读库》和老六 他和我一样,喜欢大时代的小插曲 文/肖逢 自以为经历了若干世事变迁的我,一直有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的心思,可是找不到投稿的载体。一般杂志,一篇文章顶多三五千字,而我想写的,每篇都远不止这点字数。直接就出版一本书呢,还没有一定就能卖掉书稿的底气。 这个时候,杂志书《读库》面世了,但当时没有想到给它投稿。直到有一天,老六在他的博客上发了一个关于投稿事宜的帖子,其中说,读库的用稿原则是“三有”,即有料、有趣、有种。还说,字数五千起点,五万打住。 我立即感觉到,老六同学是个好人,我的这些文字找到组织了! 于是,我的《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六》在0903期《读库》上刊出了,夯夯实实,近三万字。老六发来邮件,说反响还好。紧接着当年的0904又发了《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八》。 在《读库》四周年座谈会上,客串主持的柴静姑娘提问:“说几篇这一年你在编辑的时候感受深刻的文章。” 老六说:“其实我个人非常喜欢肖逢写的私人回忆史,写了1976年和1978年。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这篇文章,它有三五万字,它的篇幅和枯淡的文风会把很多人吓跑,但是像我一样喜欢的人也有很多。我喜欢大时代的小插曲。” 受到老六的鼓励,《读库》上又继续刊登了两篇我的“私人编年史”,分别记录一九九八年和一九六六年的个人经历。再后来,又刊登了《武斗》,这篇是记述了“文革”时期,我在江油和广元所见到的武斗情景。 老六说,像他这样年龄的人,很多人都会有一种他称之为“县城情结”的东西。这种情结我也有,我的“个人述史”小系列的主要空间背景,就是我的家乡江油。除了李白、窦圌山、三线国防工业以及被当今吃货们屡屡上嘴的肥肠这些符号,在江油,还有很多像我这样具体而微的个人,以及我们命运沉浮中的悲喜剧。《读库》的读者,由此可以推及全国,几千个县,几代人,在一个共同大历史的背景下,栉风沐雨,走过了一段又一段不堪回首的路程。 给老六投稿很简单,稿件传给他的邮箱,一般不问,不用的稿件他会拒绝;不拒绝,就等着排期。书印出来,稿费就打进了作者银行卡,还能得到一条老六的道歉短信,意思是说,现在俺的钱钱还不够多,稿费羞涩了一些,请多担待啦!想到那么长的稿件人家都不删不改给刊登了,再嫌稿费少,就没品格了。 给《读库》投了这么多稿,但我还从没亲见过“活的”老六。去年年底他到成都来,给我打电话,说是约着吃饭。但后来他有事提前离开了,虽然有道歉,但他欠的这顿饭我还记着。老六,你赖不掉的! 2013年12月8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2016年6月,《读库·1603》刊登肖逢的《三线轶事》,再次展现江油三线建设的那段历史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