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之70年代的农村婚礼 70年代的农村婚礼,喜庆而热闹,不要说参加婚礼,就是看着接亲的队伍从院子前走过,也让大人小孩兴奋不已。虽然那时的我年龄还不大,对婚礼的细节印象不深,但迎亲队伍前面的红旗、铿锵有致的锣鼓、抬着嫁妆的汉子、燃放的鞭炮、穿着崭新的新郎、羞涩腼腆的新娘子、院坝里的酒席还是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起朋 农村的婚礼要热闹三天,第一天就叫起朋。这一天上午就陆续有客人到来,那时的随礼多数不用现金,而是直接送实物,比较亲的亲戚的随礼要凑成挑子,这样才显得大气、厚重,挑子的箩篼都比较娇小,一般装上白菜、粉条、面条、蒸好的馒头或盖有红印花的米馍馍,东西一定要冒出来才显得丰盛。家庭稍困难的也可用荚背装,这样就可以节约一些,但仍不失体面。像院子里的邻居这样一般的客人多数都送几斤大米,至于送现金和被面、镜子、水瓶这样的高档货那已是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的事了。 那时不像现在人人都有好多套衣服,少数家庭到走人户时才发现连像样的衣服、鞋子也没有,因此院子里、邻居间借衣服、鞋子也是常有的事,由于外面一下子穿得太好,里面的烂衣领一露出来,有人就会故意夸几句料子不错、再问问什么时候做的之类的话,弄得别人窘态百出。 起朋的中午只招待远客,但一到晚上村里的乡里乡亲就都来了,多数时候并没有肉,但油荤却明显较平时多出好几倍,因此除特殊情况外,大家无论如何也不会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尤其是十几个小孩,趁大人高兴,聚在一起在饭桌间穿来穿去的疯玩,更是机会难得。 起朋当天要把对联贴好,还要把迎亲的国旗、锣鼓、抬嫁妆的杠子准备好。吃过晚饭,包括新郎在内的所有客人都要早早入睡,因为第二天天不亮就要和迎亲的队伍到女方家去接亲。 正酒 迎亲。无论新娘远近,迎亲的队伍都是天不亮就出发了。去时为了赶时间,队伍都不大讲究,正式的仪式都在接到新娘以后。 队伍的最前面是两个10来岁的小男孩,一人扛一面标准的五星红旗。 红旗后是手持锣、鼓、镲的敲鼓手,节奏是“锵--锵--赤,锵--锵--赤,锵锵--赤锵--赤锵赤”;也不一直敲,走到院子边或有人干活的田边铿锵的锣鼓就开始了,这时即使干活的停下锄头队长也不干涉,毕竟寂寞年代这是难得一见的一抹亮色。 锣鼓手后边就是抬着嫁妆的青壮年小伙子了,他们个个卯足了劲,走起路来步步生风;那时比较完备的嫁妆应该有柜子、箱子、椅子各一对,洗脸架、脚盆各一个,被子、枕头、罩子、罩钩子、镜子、梳子等日用品,也有男方提前将部分嫁妆先送到女方家里又抬回来的,因为路边看热闹的人往往要数一数嫁妆的多少。 嫁妆后面几米远就是今天的主角新郎,新郎多半是一身蓝卡其布或者蓝斜纹面料的衣裤,崭新的白边千层底布鞋,昂首挺胸、面带喜色、目不斜视正步向前。 新郎后边20来米远处走着的身着毛蓝布或灰布衣裤、着胶底布鞋的女子就是今天的新娘子,只见新娘子低着头、表情既羞涩又紧张,遇到看热闹起哄的就更加手足无措。这时陪伴她的几个姑娘就会紧拥在她身边,让看的人分不清谁是新娘。 迎亲队伍的后面就是送亲客了,他们大约晚半小时出发,送亲的均为新娘除父母以外的至亲,队伍一般在20人左右。 迎亲队伍和送亲客到家时要放鞭炮,这也是小孩子最盼望的又一大乐事。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还没响完,硝烟还没散开,一群小孩就抢成一团,那时的鞭炮是手工编制,每颗有拇指大,威力与后来的电光火炮差不多,抢得多的会成为小孩中人人羡慕的对象。 传说换牙的小孩让新娘摸一下牙龈,新牙会很快长出来。表哥结婚时我母亲就把我拉到新娘面前,让她摸了一下我的缺牙巴。 拜堂。抬回来的嫁妆并不急着往屋里弄,而是放在大家都能看到的院坝边或阶沿上,让来客一一参观。迎亲的鞭炮过后就是拜堂,那时没有“天地君亲师”位,也没有大红的喜字,堂屋正中是一幅毛泽东画像。一位长者站在堂屋的一侧,待至亲们把“红”披挂在新郎新娘身上后,就扯起声嘶力竭的嗓子,开始拜堂了。拜堂结束新娘就进入洞房,好像吃饭都不出来。 酒席。酒席就摆在院坝的中间。那个年代,对于难见荤腥的老百姓来说,借参加婚礼打打牙祭是每个人心照不宣的重要目的。酒席有十大碗,只记得有烧白、夹沙肉、丁果子(肘子)、头菜等,没有鸡鸭鱼;虽说是十大碗,但用料都极为节省,据说手艺好的厨师8两肉就能做一桌;每样荤菜一人只有一片或一坨,因此为防止被别人夹去,既要靠每个人自觉,自己又要眼疾手快;吃酒席的规矩出门前大人要教,基本规矩是只能挑自己面前的,不能夹“翻山菜”,拈完后要放下筷子,等长者说“请”才能拈第二下。 因为机会难得,一般吃酒席时都是全家出动,因此婚礼的酒席往往要开好几轮,吃到半下午的都有。 滚床。为了图吉利和好兆头,祈求多子多福,新郎新娘的床要请家境富裕、勤劳能干、福大命好的女性长辈来铺。床铺好后,早就等候在床边的好几个小孩就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大人开始往床上撒糖、花生和核桃之类的东西,小孩子在床上又抢又跳,新房里生机勃勃,笑声一片。 闹洞房。那时结婚虽不可能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单独买房子或建新房,但洞房还是要简单修饰一下。家境较好的用石灰将四壁刷白,窗户糊上新买的白纸;家境一般的就找一些旧报纸把墙壁糊一遍,有的还要买一两张宣传画贴在房间里,如果能找几张像《白毛女》那样的样板戏的电影海报贴上,那就表明这家人在外面或上面有人。 洞房的门楣上悬挂着一面系着红布的镜子,据说可以照妖辟邪。 闹洞房的多数都是年轻小伙子,那时没有电灯,为防止煤油灯被碰翻,一般都在洞房里挂上带玻璃罩的马灯,至于如何闹,因为年龄太小还没开始闹就被撵出来了。 安送亲客。送亲客都是新娘的至亲,因此不可怠慢。吃酒席必须安排头轮子,晚上不可能住在一起,都是到其他住户家里去搭铺,但住的地方必须要方便、干净;要提前联系人家,先把被子洗好、清洁收拾好。送亲客不满意的婚礼算不上圆满的婚礼。 散客 第三天就是散客了。这天早上吃饭的基本都是至亲或远客,吃过早饭就该回去了,主人自是热情挽留一番,但大家都明白客走主人安的道理,来时送礼的荚背、箩篼自然要带回去,主人也不会让它们空着,无论怎样都要装点东西,叫“回兜兜”,一般是装上12个米摸摸或馒头,如果有蒸肉没有用完,就会用菜叶包一碗给没有来的亲戚带回去。 如果是送亲客还要打发一双袜子或一根手帕,当然毛巾更好。 送走了所有的亲戚,婚礼就算圆满结束。一般第二天新娘就要正式接手家务,3天后就要下地劳动,正式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2013年11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