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yrbzhmhk 于 2015-1-16 10:22 编辑
海南岛海口骑楼老街 (摄于2008年)
离开家乡四川江油移居海口多年,总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城市,始终融入不了那一片旖旎的热带风景。其实海南岛土著非常质朴谦逊,他们对外来移民统称为“大陆人”,老少都渴望有一天能跨越琼洲海峡去“大陆”走走看看。想当年十万大军下海南,大举投资疯狂敛财,一时间掌控了海南的经济命脉,撑起海岛大半边天。几年后经济重心北移,海南的特区待遇取消,瞬间人去楼空,撤资大逃亡。如今海南吸引人们眼球的除了旅游业,还有当年遗留下的烂尾楼。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海南土著生计大受影响。可他们并不怨天尤人,对“大陆人”依旧饱含敬重之意。
我被海南一家出版社聘为总编助理之际,老总每逢总结工作成绩时,她都忘不了列举一条:“我们来海南后培养了一批海南当地人……”这个单位上层几乎是“大陆人”,中层几乎是海南土著。听到此,这些“海南当地人”眼睛放射出兴奋的光芒,霎时又被一种迷惘的眼神所取代。总是由我作会议纪要,我总是漏掉这一条“成绩”。中层干部是实干者,每项具体的任务皆由他们冲锋陷阵,还能说什么呢?
世代劳作于海边,海南土著对大海已经熟视无睹。海口黄金海岸现代标志性高楼大厦,几乎都居住着大陆移民,或大陆“候鸟”。海南当地人则集中居住在城市中心的商贸地带,老街骑楼是他们最宝贵的历史遗产。
骑楼19世纪初叶起源于东南亚,中国华南各城市也曾风靡一时。新中国成立后,华南地区的骑楼由于开发大多渐渐销声匿迹,而海口孤悬海外骑楼得以完整幸存。
海口中山路便是典型的骑楼老街,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是闯南洋谋生创业的“番客”(归国华侨),效仿南洋当地的建筑风格特色兴建的,据说当时建筑所需的钢筋、楠木、水泥等物资也是从是南洋那边运输过来的。骑楼以二至三层为主,底楼一半为店铺,一半为人行道,二三层楼则“骑”在一楼的店铺及人行道上,替顾客游人遮挡日晒雨淋。海南岛地处热带,年均气温达23℃,日照强多阵雨,骑楼是海南人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
海口中山路骑楼老街店铺立面的装饰构件造型和雕花图案,有哥特式的多迭层尖券的窗和圆窗;有巴洛克拱券、锁石和漩窝构件;有伊斯兰火焰拱和阿拉伯窗格;有双鸟朝花的希腊装饰等。建筑进深有的长达30-40米,借鉴了阿拉伯干热地区的形式,并将中国式的天井结合于一体。骑楼建筑往往几座或十余座毗连一起,形成参差错落的连续界面效果,外观统一。于是,滨海沙滩发展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海口市最繁华的街道。想当年这里洋烟、洋酒、洋布、洋油、洋火充斥街头,商贾如流,冠盖如云,车马喧嚣,多少故事发生于此。历尽沧海桑田的骑楼老街,受多种文化的熏陶,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流存至今。
潮涨潮落,花开花谢,我始终是一个外乡人,始终是一个局外人。我只能默默地关注,关注着海岛骑楼老街,关注着老街上生活的人们,游离于现代都市的浮华喧嚣,体验着海南当地人的古朴淡泊与欢乐幸福。
海南岛海口骑楼老街
(摄于2006年)
本文作者赵敏逛海口骑楼老街
1939年2月10日,日本侵略占领海口后,
(本文作者赵敏)
注: 版权作品,照片和文章未经赵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江油赵敏 呵呵,您说得对哦!谢谢您的关注!
发表于 2015-1-16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