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果雨花溪 文/ 左耳 “上班啰!” 随着一声吆喝,男人女人们纷纷从连接成一排的各家新盖的楼里钻出来,戴着遮阳帽,拿着上班用的镰刀铁铲,涌到门前的水泥路上,然后一起向着附近的主题果园走去。脚步匆匆,一路上高声谈笑着,偶尔不知被谁的笑话逗引,人群中不时爆发出一阵无所顾忌的大笑。他们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他们现在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产业工人。依然是这片熟悉的土地,依然是这群人,依然从事着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工作,但性质又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009年,在镇党委政府和村委的积极努力下,引进了伊顿公司和一些农业种养殖大户入驻这里,将农户手里分散的土地租借过来,集中成片成规模地进行水果种植。已经形成了葡萄、猕猴桃、梨三大主要水果园,这里正被规划建设成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公园,一条条观光绿道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果园里。这些失去土地自主经营权的农户,在这种新型模式下,反而从土地中解脱出来,有手艺的便加入了每一年开年时庞大的外出务工人员队伍,年关时带回厚厚的一叠票子;更多的劳动力就留守在家里,成为了按点上下班的产业工人,在自己的家门口开始了以前无比向往的领工资的生活;老头老太太闲下来,搭把椅子在门前的小院里,和左邻右舍摆着龙门阵,偶尔回顾过去的苦日子,忍不住感叹一些感谢共产党,赞叹新生活的话语,有时三五结伴,慢慢地在园子里逛逛,享受着自得其乐的晚年生活。
傍晚时分,做完作业的孩子三五一堆,在房前院子里追逐玩耍。结束了在果园里一天的劳作他们也回到家里,女人们忙着晚饭,男人们聚在门口,你散一杆烟,他点一个火,天南地北地聊着。等烧好晚饭,靠近的几户直接将木桌搭在院子中间,几个男人就着凑在一起的小菜,喝上几杯。路口走过的人,也会被殷勤地招呼来,添一副碗筷,推杯把盏,好不快活。
日子就这样闲适,他们内心无比满足,之前他们是分散在四处的,过着看天吃饭的生活,栽秧季节,相互之间还经常因为水的问题发生冲突,关系搞得很僵。由于道路不畅通,种出的粮食蔬菜瓜果运不出去,腐烂到地里是常有的事。虽然辛勤耕作,却总是入不敷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里就是一个无人问津的穷旮旯,无论怎样也没有寻出一条致富的出路,长辈们教导自己的子女,努力读书走出这里才是苦尽甘来的时候。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他们做梦也没想过一直想要摆脱的地方也能脱胎换骨。转变开始于地震之后,被贫穷磨光了自信的他们,忽略了江梓路贯穿全村的地理优势。灾后重建时被设计者挖掘出来,在这里联村建居民点,河南援建居民点的一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乡村道路,国家为灾后重建户建房提供补助,一系列优厚条件激发了他们重建家园奔向幸福新生活的激情。不到一年时间,统一规划的居民新居陆续建成,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大家搬进新家,自来水、天然气、闭路电视、网络光纤一应俱全,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家门口,下雨天再不愁会沾满一脚泥了。泥腿子们享受到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现代化生活。与城里不同的是,各家门前的小花园里,各种季节蔬菜长得热热闹闹,房前屋后成片的果园郁郁葱葱,一家老小、左邻右舍相处得亲亲热热,他们的新生活似乎更加有滋有味。
春暖花开之时,果园里观光绿道上,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梨花节期间,政府在这里举行了一系列活动,给他们幸福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趣味,这里更是游人如织,看着来客们羡慕的眼神,他们凭添了无数自豪,腰杆比原来更挺了几分。
最忙莫过于夏秋时期,各种时令水果陆续成熟,各地水果商贩、过往车辆路人、或者专门慕名而来采摘水果的游人纷至沓来。他们或者支着货摊在路边出售水果,或者忙碌在果园里,他们代步运送水果的车辆奔波在果园和货摊之间,一派繁忙兴旺的景象。
闲时,他们偶尔会搓搓麻将打发时间。后来在村委会的组织下,成立了一个腰鼓队,专门请了人来教,现在晚饭后,梨园广场上响起了咚咚咚的腰鼓声。还有一些妇女学着城里人,跳起了坝坝舞。
“道路宽了心气顺了,日子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婆媳和了家庭暖了,生活越来越好!……”音响里送来了这欢快的旋律,在这旋律里,一张张淳朴的脸上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