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以流量稳定而著称的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在每年8月中旬迎来极大,它的爆发可以让我们在一个小时内欣赏到几十颗美丽的黄绿色流星。由于该流星群的活跃期正处夏季,观测它就要比严冬时节的双子座流星雨和象限仪流星雨轻松得多,因此非常适合在放暑假的学生朋友进行观测。
英仙座流星雨的活跃期可以从7月中旬持续到8月下旬,其中在8月中旬11日至15日的几天里,流量都比较可观。今年极大期间的月相为下弦,前半夜的观测将不会有月光干扰。而根据国际流星组织的预报,英仙座流星雨的极大很可能出现在北京时间8月12日20时至22时30分,预计每小时的辐射点天顶流量(ZHR)可达100以上。但在22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辐射点的地平高度还都在30°以下。因此能观测到的流星数还不及这个预报理论值的一半。
尽管如此,今年英仙座流星雨在我国的观测条件已经算很不错了。想必大家都已经蓄势待发,准备进行观测,这里笔者还想唠叨几句:首先,观测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安全,一定要在白天探明观测地的周边情况。其次,英仙座流星雨的极大出现在夏末初秋,这段时间昼夜温差已经逐渐加大,特别是在远离城市光污染的乡村和山区,夜间的温度会比较低。大家一定要多穿衣服,注意保暖。最后就是夏夜的观测要防止蚊虫叮咬,风油精和花露水是必备之物。
8月14日 月掩金星
月球是我们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与其他行星和恒星相比距离也是最近的,平均只有38万千米。在地球上看起来,月球会出现在某些天体的前方将其遮挡住,这就是所谓月掩星。这样的天象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往往只是月球掩一些亮星的情况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月球运行的白道与黄道非常接近,它所掩的亮星只能是黄道附近的亮恒星,以及几颗较量的大行星。最著名的月掩星天象要数日食了。而8月14日,将发生一次我国部分地区可见的月掩金星。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约29.5天,我们看上去,它相对于背景恒星每天自西向东运行12°左右,每小时大约0.5°。这几乎和月球视直径相等,因此如果不考虑被掩星的自行,月掩星的最长时间差不多就是一个多小时。当然这是指被掩星穿过月球中心的情况,而多数地区看到的是两侧较短线度的掩星,持续时间要短得多。这就好比日全食发生时掩食带中心线上的可见全食时间较长一样。
其实月掩金星也是比较罕见的天象,一方面是金星与太阳的角距离较近,多数的月掩金星都发生在白天,不易观测。而本次月掩金星发生在金星西大距前夕,观测条件是比较好的。另一方面是月掩星发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部分地区可以观测到。我们都知道月掩星与日食同理,因此一次月掩星发生时地球上能观测到这一天象的区域也与日食带很相似,只不过多数情况下被掩星可以视作一个点光源,掩星掩食带的宽度要大于全食或是环食带,差不多是整个偏食带宽度的一半。但实际上掩食带内白天的区域也很难观测到掩星。
发生在北京时间8月14日凌晨的这次月掩金星,是残月掩金星,因此金星是从月球亮面进入,暗面出。在我国,东北地区可以观测到掩星全过程,而在华北、华东地区只能观测到掩终,其他地区则可以观测到角距离很近的金星合月。对于地球上有一定距离的两个地点,观测到一次掩星的时间也有很大区别。
月掩星的观测有着很大的科研意义,经常被用于确定被掩星的体积及运行规律等。而月掩金星又是所有掩星天象中欣赏价值最高的。因为无论是娥眉月还是残月,单位面积上的亮度甚至还不如-4等以上的金星,如果天气睛好,我们可以使用望远镜或长焦镜头连接单反相机,通过尝试选择合适曝光值将它们拍摄下来了。
8月15日 金星西大距
凌日之后,金星运行到太阳西侧,转为晨星。此后的一段时间,它与太阳的角距离增加得很快,升起时间也逐渐提前。8月15日,金星达到西大距,此时与太阳的角距离约为46°,亮度-4.4等。大距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日出时金星的地平高度不降反增,一直到9月下旬才明显下降。一直到年底,天亮前我们都能看到明亮的金星出现在东方天空中。
8月16日 水星西大距
金星刚过西大距,另一颗地内行星水星也达到了西大距。由于水星与太阳的角距离更小,因此与金星相比,它的观测条件要差得多。水星每次大距时与太阳的角距离都不固定,会在18°至28°之间变化。所以每次大距期间水星的观测条件也不尽相同。但观测条件的好坏也不单由两者的角距离决定,还与赤纬差有关。对于北半球来说,水星的赤纬若比太阳高,日出或日落时的地平高度就会更高,观测条件也会更好,而赤纬低于太阳时观测条件就相对较差。如果是在南半球观测,情况则刚好相反。8月16日的这次西大距时,水星与太阳的角距离为19°,按说不算大,但其赤纬高于太阳。对于北纬40°地区来说,日落时水星的地平高度可达16°,亮度约为0等,属于观测条件很好的大距了。从16日开始10天左右的时间里,如果赶上透明度很好的日子,大家可以找个东偏北方向没有遮挡的地方,尝试用肉眼在晨曦中寻觅水星的踪迹。
8月17日 火星合土星
虽同为地外行星,但火星的公转速度要比土星快得多,大约是687个地球日。在地球上观察火星,它绕天球一圈大约需要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而土星绕天球一周大约需要30年,因此在天球的跑道上,火星每两年多就会追上土星一次,形成火星合土星的天象。当然观测条件的好坏还取决于相合时它们与太阳的角距离。8月17日的火星合土星,它们与太阳的角距离大于60°,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它们应该并不困难。
在人们最早认识的5颗行星中,火星和土星并不算明亮。本次两星相合期间,它们的亮度都在1等上下,角距离在3°以内,同处室女座天区,与附近的1等星角宿一组成了一个钝角三角形。其中火星颜色偏红,土星则有些发黄,而角宿一是一颗白色的恒星。等到8月22日,娥眉月还将造访这片天区,与它们组成三星伴月天象。
8月24日 海王星冲日
海王星是八颗行星中最晚被人们认识到的。由于距离我们大约40多亿千米,本身又不发光,全靠反射太阳光,海王星非常暗,冲日时也只有7.8等。在地球上,即使我们用较大的望远镜来观测,也很难分辨出它的表面细节。8月24日海王星冲日时它位于宝瓶座天区内,想要找到它除了需使用望远镜,还要借助电子星图的帮助。因为在普通的纸质星图中,我们是无法找到这些行星的。(供稿:北京天文馆 作者: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