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上影厂的动画片《哪吒闹海》,里面的哪吒长得剑眉星目、大头方眼,眼神坚定又充满了正义。而现在的哪吒外形变成了有着浓浓黑眼圈、一口参差不齐的碎牙、老是歪着嘴,露出邪魅又玩世不坏笑的小痞子,让人一看就想起了毒教材里的人物。难道这几十年人们的审美都在倒退? 有人会说,哪吒是魔童,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就对了。这涉及到哪吒的身世,有必要澄清一下。 哪吒并非本土神话人物,而是来源于佛教,梵文名“那罗鸠婆”,其形象为“手持戟,以恶眼见四方”,周身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自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哪吒的形象也开始了漫长的本土化,至唐代终于固定为今天大家熟悉的少年形象。 到了明代,哪吒已经成为《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书中对他的外貌描写是“那小童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壮”,到了《封神演义》中对哪吒的外貌描写就更加详细了:眉清目秀、面如敷粉、唇红齿白、身材挺拔、仙气逼人、昂昂眉宇间透出精光。 由此可见,1979年的《哪吒闹海》中的哪吒更符合原著中哪吒的形象。 不过现在时代不同了,亚文化的兴起,什么都讲究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和创新,哪吒也不例外,从灵珠子转世变成了魔丸降生,既然是魔丸,那外形上自然要有与“魔”相符的特征。 他打破了传统的审美框架,黑眼圈,歪嘴巴,举止搞怪,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小英雄了,而是一个叛逆、孤独、追求自我又有点自暴自弃的少年。
从清秀到丑萌,是时代的变化。因为现在审丑文化盛行,从玩偶到表情包,都讲究搞怪和独特,有了这个土壤,丑萌版哪吒才会大受欢迎。
除了哪吒之外,太乙真人的形象也是颠覆性的。曾经那个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变成了一个肥胖油腻的中年居家男人形象。以至于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这个太乙真人,都忍不住叫他太2真人。 相较于外形向审丑进化,故事内核的变化更为明显。以前的哪吒是为了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危,不满龙王的压迫而奋起反抗的。现在的哪吒只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而抗争,一个是大爱,一个是小我,格局有如云泥之别。 当魔童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时候,真让人感到恍惚,这是在向董天宝致敬吗? 外形的变化,咬咬牙也能忍,但价值观的混乱,却最容易扰乱人心。申公豹明明是个反派,却故意弄成个祁同伟式的人物,让人同情。太上老君倒成了坏人,护法者也成了坏人,魔怪反倒成了正义之师。 换句话说,现在这个哪吒,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看到的那个哪吒了。从一个正义帅气的小英雄,变成了面目狰狞的小妖怪。 新一代的电影人正在有意无意的颠覆年轻一代的审美和价值观,以所谓创新为由的全新解构,渗透进年轻观影者的脑海中,让他们先入为主地接受这种全新的“审丑”,这是值得警惕的。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