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油国画家邓家福先生身上,不难看出一个传统文化人所坚守的精神家园。他从敬仰李白、热爱李白,到痴迷李白,被李白诗歌的浪漫、豪迈、奔放深深感染;被李白傲视权贵,敢于说真话而折服。李白的精神时刻影响着他和他的画风,尺幅之中,大气磅礴,呈万里之势。李白的诗情演绎成画意:既秀既幽既奇、云蒸霞蔚岚起。 邓家福先生长期致力于江油文化事业发展和弘扬李白文化,虽公务繁忙,但他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工作之余,钟情研习中国画,数十年来乐此不疲。所创作的画,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根基,又极富现代感的语言。手法简洁,韵味隽永,格调高雅,充分显示出一个艺术家的文化底蕴。作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绵阳市美协副主席、太白诗书画院副院长,其作品不仅在全国性、全省性展览中获奖,还被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知人士,知名企业收藏。一位中央领导视察李白纪念馆时,目睹他挥毫泼墨献艺后,大为赞赏。情不自禁地拉着他的手,再三瞩其作一幅川北名胜窦山的国画,令在场人肃然。在成都金牛宾馆,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还邀请他一起品评书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40年,邓家福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山区一个贫穷的家庭。他虽然读书晚,但学习勤奋,有悟性,一直靠助学金就学。在县城读初中时,回家一趟需跋山涉水六十多公里。他从小就喜欢画画,画家乡的山水、画家乡的花草。1958年,他在亲戚家借了10元钱作路费,和二十多位同学一起到南充报名考试。幸运的是只有他一人跨进了西南师范学院国画科大门。 1963年邓家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由原省教育厅长张秀熟批准专业名额,被分配到江油县李白纪念馆筹备处工作。从此,与唐代大诗人李太白结下了不解之缘。 筹备工作之始,便着手收集和保管李白的文物资料、名家书画,以及中央领导墨迹。在此期间,他独具慧眼,抓住老一辈书画名家尚在的时机,建议通过征函和上门征集,征得一批名书画家精品,从而也结识、结交了一些书画名家。把当时中国的名家如潘天寿、傅抱石、李苦禅、贺天健、程十发、陈半丁、崔子范、林散之、费新我等数十位大家作品征得。又上北京,在故宫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在江、浙征集历代李白文物资料及书画200多件,极大地丰富了李白纪念馆馆藏。 为抢救、拯救李白文物,邓家福组织民工将大康镇匡山书院遗址上的宋、明、清时代碑刻13座,从悬岩上开路、搭桥,采取人拉肩扛等原始劳动方法,运回了李白纪念馆。如今,这些碑刻成了研究李白出生、读书在江油的重要实物资料,成为国家一、二级保护文物。文化大革命初期,时逢破“四旧”,他为使馆藏资料免遭破坏,果断地将上等级的文物资料封存。批判邓拓“三家村”时,造反派罗织罪证,两次向邓家福索取邓拓书法作品,他恪守职责,坚持文物出库必须要正式手续为由,予以回绝。并将李白馆最珍贵的36件书画精品,用牛皮纸和层板包裹好,悄悄藏于宿舍天花板夹层中,待云开雾散悉数入库。这批书画,现都是李白纪念馆的镇馆瑰宝,价值不可估量。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由于邓家福辛勤地工作,对党的事业努力拼搏,陆续地担任了李白纪念馆副馆长,江油县(市)文化局副局长、局长、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省、市党代表和市人大常委、人民代表。为建设李白纪念馆、窦山、文化小区,呕心沥血,四处奔波。无论是出三峡、下楚湘,到西北,上燕赵,或是上山下乡,他都随身带着速写本。长期以来养成在差旅之中用画速写做日记。火车、汽车、轮船上,他都不懈地画。他的十多册速写本中,既有塞北的风光,亦有江南的烟雨;当然,更多的是蜀国仙山,诗仙游踪。他不断从文学、东方哲学、宗教中汲取营养,扩大视野,从而使自己的艺术思想得到洗礼、升华,人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邓家福在文化局工作期间,始终把建设李白纪念馆、窦山、文管所、图书馆作为主攻方向。他常与工作人员一起到成都、德阳、绵阳、梓潼、平武、江油等地的中央、省、市属厂矿、企事业单位为李白纪念馆、窦山集资。绘画也成了他集资的手段。现场为损资单位作画,既为联络感情又为酬谢回报,在短时间内便要完成一批精品画作。久而久之,他的画在表现手法上,渐渐习惯于用减笔大写画法,题材以山水花鸟居多。无论在哪作画,他都善于将感性和理性溶入画中,对大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受倾注于画中,丰富了画的内涵、画的语言,使作品有了生命,充满艺术魅力。 邓家福详细地研究了李白生平及诗歌,成了研究李白的著名专家。李鹏、张爱萍等许多中央、省、市领导同志和各界名流到李白纪念馆视察、参观,常是安排他陪同讲解。博学多才、神采飘逸、谈锋甚健的他,给领导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然而他自己却从不张扬。 如今,退休后的邓家福先生积极发挥余热,努力为李白故里培养绘画艺术人才。近40名美术爱好者拜在他的门下,有的学生的作品已开始在市级展览中展览。邓家福还表示,他将绘制李白年谱及诗编年,以了却与李太白结下的这一段难忘的情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