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程派青衣 于 2011-12-17 20:38 编辑
以下,是宝祐纪功碑的碑文
宝祐甲寅秋八月令 制使西清蒲公檄■■■侯大悦摄蓬郡,民安其政。越明年,■■■侵入,伺东城门弥旬,意叵测。侯■■■■忽备,惟整静以待之。竟不果犯,引去。 宪漕开国施公目击其事,器侯为能,请于■制梱,以正辟用于蓬。 ■秋,梱令调兵增戍,侯会诸头目议峻东门之险屯戍,部辖袁升、廖友兴、黄拱、蒲叔洪,并本部蔡世隆、牛国才,冉雄飞等咸欣然曰,“诺。”遂以八月■(“■”,三点水+能字左边)吉,简工役、食制廪,凿崖通道,辟重门,拓旧址而■之■,楼■其上,阖城文武官吏士民与■其■,三■月而成。洎冬涉春,哨骑再来,则不■■■。是役也,备胜。侯■■谋。佥谓侯■■■■。然书功非侯■■■■展忧。仆■■■■抵郡顾瞻,营■■■一新,因■■■■■叚劳绩,宜磨■■■■允谐■■■。宝祐四年八月■日■■■■■(以下佚)
记录了一位将领的成长过程。 南宋理宗宝祐初年,侯大悦在蓬安的城防中兢兢业业,没有给蒙古人机会。宝祐四年(1256),省上的领导相当满意,决定通令嘉奖。嘉奖令被全文镌刻在运山古城东门悬崖边的石壁上,成为证明宋元两军在四川作战的重要史料。 据《元史》记载,元宪宗八年(1258)十二月,蓬安守将“张大悦”归降元朝,仍守运山。 如无别解,纪功碑能证明元史把降将名字搞错了。 碑上人为凿去的字迹,能不能猜想为,侯大悦对旧主心存愧疚,命人凿去部分字迹?
补充内容 (2014-5-27 15:44):
闹了个笑话。“侯”是宋人的敬称语,常用于州县级官员。
|
醉卧红尘 规矩的。
发表于 2011-12-18 14:12
程派青衣 欢迎。我哪天想去玄中寺了,找你问哈路噢……
发表于 2011-12-17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