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3-12 20:51:0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8#
一九三五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红九军、红三十军胜利之师取道剑阁县所属的金子山、雷家河追击溃逃之敌,于四月初进入青林口。红军一方面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一方面发动群众分田分地,及时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为了唤醒民众、扩大影响,红军在场镇上的一些石碑、石柱及墙壁上刻写各种标语口号。
五月上旬,驻青林口的红军因战事需要,奉命转移。其中有一位红军女战士,因伤不能随队前进,便留在场镇上杨银匠家,后被还乡团查出,红军女战士毫不屈服,大义凛然,英勇就义于“合益桥”南头的木柱上。
解放后,青林口人民为了缅怀英勇就义的红军女战士,要求政府将“合益桥”改名为“红军桥”,作为历史性纪念。一九五六年,经江油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将“合益桥”改名为“红军桥”。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八日,江油县革命委员会刻立石碑于桥上,将红军桥列为“江油县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二年一月,江油市人民政府再立石碑于桥上,宣布“红军桥及石刻标语”为江油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桥是连接青林口新、老二街的纽带,始建于清代,系三孔石拱桥,历史悠久、做工精细。清代咸丰年间编修的梓潼县志对合益桥两次修建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第一次是在清乾隆年间(公元一七九一年),建的是一座“飞檐列栏、丹蕧浩瀚的大型木桥,上有桥亭,能供步、骑、车、轿通行,名曰“合益桥”。嘉庆庚申年春,因“教匪跳梁,桥毁于火灾”,给当时的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事在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青林场,东通保剑、西达江彰,步骑车轿往来辐辏,通衢也。场列两岸,中隔一溪,至夏潦涛汹涌,行者病之。”可见当时此桥的重要。青林口本地物产极其丰富,有大宗的粮食、油菜、煤炭、木炭(俗称“杠炭”)、石灰、木耳、杂菌、棕榈、蚕丝、生丝等外销各地,是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中心。鉴于上述情况,当地有识之士吸取木桥被火烧毁的教训,倡议在原址重建石拱桥,以求一劳永逸。因工程浩大,集资困难,县志记载道:“倡捐设会,积资数载,不惜重研缓顿,求诸四方,共镶阙美。”仅筹集资金就历时八年之久。于清嘉庆戊辰年(公元一八零八年)春动工,采石于东坡。次年春建成一座三孔石拱桥。桥高七点八米、长二十三点七米,桥面宽六点五米,板石铺面,条石作栏,两头街面为引桥,十四步石阶分两层上至桥面。中拱高于左右两拱,临河上游一侧,镶有半悬空的精雕石鼋龙一头,其头向下游、尾朝上游,整座石拱桥耗资二千余金,仍依原名为“合益桥”。
桥上的亭楼据实物论证及文献考查,属晚清时补建,亭楼全为木结构建筑,取跃山式以大排架相连,在两低一高的三块桥面上,因势布局,相映得体。中间高楼与两头敞厅式建筑相连,桥头建有双层飞檐牌坊,两侧檐口伸向桥外,以高楼为中心,两侧飞檐八角向空,阁楼造型精巧,气宇轩昂。飞檐尖角各悬风铃一只,微风轻拂,清脆之声不绝于耳。高楼顶部有造型小巧的宝顶一座,阁楼四面均为镂空花格窗户,楼下方有双扇红漆大门一道。整座桥楼分别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少数浮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木柱全漆朱红色,大门右侧以半悬空式临河飞架神龛一座,供奉镇江、文昌神像,龛头悬吊铁钟一口,桥北紧邻粤闽会馆,更显美丽壮观。
此桥自建成算起,历时一百九十个春秋,历经地震及特大洪水冲击,仍安然无恙。解放前夕,桥楼、桥面、石级海底均不同程度受到破坏,亟待维修,而在国民党统治时,已将桥的公产提卖,再也无力进行修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乡两级有关部门多次组织维修,采取了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方能继续利涉行人直到如今。
以上材料仅供参考,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掌握材料不多,有些问题仅靠回忆所及,难免挂一漏万,疏漏差错之处,敬请知情者多多指正!
|
-
红军标语一.jpg
(50.19 KB, 下载次数: 523)
-
红军标语二.jpg
(77.14 KB, 下载次数: 497)
-
红军标语三.jpg
(75.77 KB, 下载次数: 508)
-
红军标语四.jpg
(80.19 KB, 下载次数: 516)
-
红军标语五.jpg
(52.05 KB, 下载次数: 415)
-
红军标语六.jpg
(70.64 KB, 下载次数: 388)
-
红军桥一.jpg
(68.23 KB, 下载次数: 375)
-
红军桥二.jpg
(47.69 KB, 下载次数: 370)
-
红军桥三.jpg
(75.34 KB, 下载次数: 364)
-
红军桥四.jpg
(67.2 KB, 下载次数: 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