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五色经幡 于 2012-2-29 23:20 编辑
第二章 向着佤山前进
2012年1月29号上午,告别腾冲走向佤山就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晌午。 佤山是阿佤山的泛称,它是指澜沧江南段以西和缅甸萨尔温江(在中国境内叫怒江)以东之间佤族聚居的广大山岭,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曾让这个地区家喻户晓。近百年来,这里被视为“蛮荒之地”,而历史上佤族的人头祭祀、猪头祭谷、砍牛头、拉木鼓等原始宗教活动更是将佤山赋予了难以捉摸的神秘色彩。 佤山云海
两年前的春节,我初次进入佤山,对佤山迎面扑来的种种信息弄得不知所措的同时我决定离开佤山,记得那天,一位佤族的魔巴用那不舍的眼神送我离开,他站在那里就像是完成了一个仪式,一个对来日有期待的仪式,渐渐的魔巴居住的佤寨的轮廓在我眼前混混不清,良久,我才发现模糊它们的竟是我的泪水,虽然匆匆的初缝了却一段魂牵梦萦的向往,却在我心里更深地种进了对佤山无尽的情愫。今天,我带着内心对佤山的极大渴盼再次走进佤山,将怎样去感受神秘的佤山呢? 这是通往佤山的路,我身后这种大榕树在佤山随处可见
我们的团队有三人:我、小纲、朴素。并进行了分工:轮换开车,且小纲摄影,朴素做后勤、我自然是做采访。我们商定只要进入佤山,见村寨就停留,见佤族人就采访,走到哪黑就在哪扎营,是我们此行的旅行方式。 我们的心情已非常急迫地想靠近佤山,来不及在腾冲吃午饭,我们达成共识:11时jeep开拔!驶向省道S213。这条双向两车道一直沿南边向边境线靠近,路面状况比较令人满意,可是弯道太多太急,时速在60码左右,无数个千回百转把我这个从来不怕坐长途的人弄得披头散发呕吐不止。
通往佤山的路总是在这些橡胶林中穿行
下午4点,到达一小镇叫勐糯,到此我们已行驶了210公里左右,就停下车来,补充食物。小饭馆在路边上,掌柜的用一个特大的簸箕装满了煮熟的牛肉,那些闻着腥的苍蝇扑腾在上面,还嗡嗡作响。小纲仿佛视而不见,他一边发微薄一边说:“老板来盘红烧牛肉,多加姜。”我心想,还好他知道多加姜去腥,同时很欣赏他在旅行路上随遇而安大大咧咧的性格。红烧牛肉端上桌了,此刻在我眼里,这肉就像是一堆苍蝇,而小纲却浑然不觉,他说等一下吃,只见他面对饭菜轻轻地闭上了眼睛,嘴唇蠕动着,我几乎贴着他的脸才听到如下的声音:“主耶稣基督,我们感谢你,感谢你赐给我们美好的生活,平安喜乐的旅程,也感谢你为我们预备了如此丰盛的食物,请你洁净这些食物,祝福这些食物,祝福吃这食物的人,感谢您的祝福,以上祷告是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求告,阿门!”原来小纲是一名基督徒,没想到后来的旅途中,在他的祷告下,我们发生了许多神奇的故事…… 视摄影为第二生命的小纲总是不放过任何“举枪”的机会
从勐糯出发15公里左右我们驶过“怒江大桥”就进入了佤山的地域,到镇康还有110公里,仍然是令人眩晕的弯道,大约在黄昏7点时分,车过勐棒镇jeep右后胎被砾石扎穿,从未换过轮胎的朴素就在10分钟内换胎完毕,我对这位初识的队友当刮目相看了。
朴素很年轻,高高的个,一口轻柔细润的普通话与他的壮实身材极不相称,他一路关心着我坐在后排是否舒适,他的问候让我晕车的难受劲得到了些许的缓解,他不仅开车做后勤还兼做了小纲的摄影助理,他的素质和意识都十分适合参与这样的旅行活动。我开始高兴起来,因为可以预示这次旅行队友间的默契毋庸置疑,接下来的许多天的行程中则证实了这一点。 大约在夜里十点钟我们到达镇康,首先去找修理厂补胎,然而师傅告知砾石扎在了不能补的位置,轮胎报废,只能买新胎备用。可是镇康的所有汽修厂都没有jeep可用的轮胎。于是我们决定今夜住镇康,第二天先去孟定县碰运气。 1月30号中午,花去1250元我们在孟定买到了适合jeep的轮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从孟定南下,我们在刺竹林向左,汽车驶进了一条县道,时而石子路时而柏油路,总之路窄,有时窄得无法错车。车到甘勐村时,我们看到右边伸出一条更窄的油路,路牌上写着去往班老,25公里,遂决定前往班老,这是我们进入佤山之后走进的第一个佤族乡寨,这里属于沧源县。 上班老寨佤族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