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喝一口酒 于 2012-9-28 12:13 编辑
<<诗经。 国风 》中有一首诗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里的蒹葭就是指芦苇。虽说诗经中的诗情画意可望而不可及,可羡而不可就。但秋天看芦苇,确实是件惬意的事情。看芦苇,最近的地方莫过西山灰坝了。西山灰坝虽说离城区不远,往年却只是听说而已。每每在骑友们津津乐道中,在众多游者那苇花荡漾的美片中羡慕不已。"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又逢秋季,怀着对芦苇花的好奇,周日邀几个朋友一起骑行灰坝。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清澈,美在一份丰腴。远望被小城人们宠爱有加的西山像一副立体的画屏活色生香,西山公园旁林子里金灿灿的桂花林弥漫着沁人心脾的幽香,牛王庙守庙老人赵大爷身体仍像两年前硬朗,饶有兴趣地给我们唱起了他自己创作的山歌,令众人大饱耳福。沿着山野小径从村庄掠过,下个大坡来到传说中的三灰坝。 一条大坝拦筑在山沟里,恶劣的环境里除了一些野花野草,尽是灰沙。其实这里如果没有这片芦苇荡,一点都不美。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微风吹来,坝上坝下大片大片的芦苇被风吹动地跌荡起伏, 摇曳出最美的舞姿,像是自在的精灵。坝上坝下大家也竞相摆出最为惬意的姿势不停地按动着快门。芦花的花絮被微风吹落, 一絮又一絮地飘落到我们的头顶,身上,偶尔还有一群群白鹭在天空中飞翔。一对新人在坝上拍婚纱照 ,艳丽的婚纱,幸福的新人,簇拥的芦花,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伫立西山,极目远望,中坝小城尽收眼底,田园阡陌,楼房林立,一派生机。眼前那大片大片的、洁白的、轻盈的、柔美的芦苇花儿迎风招展,朵朵苇花雪花般舞动着,不可捉摸。恬静、淡雅,飞舞中透着灵气,这可是当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成就千古传奇的芦苇吗? 芦花,古称蒹葭,素洁、飘逸、高雅,柔顺中隐含着傲骨,以无穷的韧性醉倒了秋风,更是醉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唐代诗人雍裕之的《芦花》诗,描述的是秋夜河边盛开的芦苇花。他将芦苇花在风中的摇动,比喻为水面荡起的浪花,极为生动、逼真: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另一位唐代诗人罗邺也写过一首《芦花》诗,从不同角度细腻地刻画芦花的美,既赞美了它的洁白与柔美,又写出了不同的人对待芦苇的不同的心态:
如练如霜干复轻,西风处处拂江城。
长垂钓叟看不足,暂泊王孙愁亦生。
好傍翠楼妆月色,枉随红叶舞秋声。
最宜群鹭斜阳里,闲捕纤鳞傍尔行。
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法国的帕斯卡有句名言也与芦苇有关:“人,只是自然界一根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和芦苇相同的是脆弱,不同的是人会思考。人的脆弱在于其微弱的躯体与在灾难面前的无助,正如一叶芦苇随风飘摇、弱不禁风。有时候,一个极其偶然的事件,在不经意间,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消散在了风中,就像那风中飘扬的折断了的一片苇叶。其实,人的生命有时候还不如看似柔嫩的芦苇。芦苇可以今年花落明年花开,经过一个冬天的沉寂,春天到来时它又会挟着浓郁的绿意,猛烈地让生命爆发出来。可是人的生命呢?一旦消失却永远不能再重来。依坝而坐,流云飘飘,人生犹如风中的芦苇花吧,无迹可寻……
回望灰坝,风中的芦苇啊,你分明是将这野地的清苦与沉寂,浓缩成淡然的无言,仿佛是把一抹苍凉的妩媚,抹在那村姑的眉间。
(照片由神行快驴、玉米等驴友提供)
|
hexi336@163.com 忧忧,你真莫文化 ,我都认识那两个字,哈哈
发表于 2012-9-28 15:54
宝贝,优优 哇哇哇。。好博学哦。。。。这个字都认识了。。我都不认识。。。╮(╯▽╰)╭
发表于 2012-9-28 14:22
如く梦幻泡影 蒹葭 jianjia
发表于 2012-9-28 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