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五色经幡 于 2012-3-1 19:34 编辑
班老寨分上班老寨和下班老寨。我们闯进来的是上班老寨,而今天的寨子很闹热,从附近村寨搭乘农用车的老乡们陆陆续续地来到这里,还有缅甸的小和尚和女人赶来。当村民们见到进寨的和尚时就情不自禁地下跪膜拜,这样的情景是我在佤山第一次看见。这里离缅甸边界只有3公里。
上班老寨有接近500人,平日里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寨子尤显冷清,而今天是初八,还在年间,所以寨里特别闹热。一个戴着眼镜的时尚佤族青年走向我:“你们是来看王光华做佛事的?”我感到诧异:“今天这里有佛事?”他带我们去了村里的小寺庙,之后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佤族分上下佤族,我们班老属于下佤族,和傣族一样信佛,我们不过春节,只过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而上佤族要过春节的。王光华是我们寨子走出去的活佛,他今年32岁,西双版纳佛学院毕业,并持有佛学传播证,游历传播佛学已有三年了,佤族信徒们称他为‘天’,意思是佤山一带最大的活佛。他在上班老的日子里,每家轮流给他送水,供他洗漱……” 他一口气给我讲了这么多,我觉得王光华就是他们心中的“佛”,他们供着他,是因为希望他带给大家平安和财富。自此我才明白,四面八方涌进班老的人们皆因王光华以及王光华操办的佛事。 这个戴眼镜的时尚佤族青年名叫赵志明,今年32岁,,已是一个7岁女孩的父亲,他的妻子是对面山上缅甸的人,叫依水,平日里就依水和女儿在寨里,赵志明长期在山东当船员,他告诉我做船员很苦,他主要干拉网的活,更是苦不堪言,有时好几天不眠不休地拉网,累得他端碗的手发抖,当然这也快乐,因为鱼多看着高兴,小赵说他要坚持干下去,一年5万左右的收入付出再大也值.
且来看看,这大山深处的寺庙是怎样地牵动人们的心,佛堂有三百多平米,锃亮的地板是信徒们每天跪地而作的结果,这时不断地有人进来,聆听活佛的超度,诉说自己的迷惘和痛苦,抚慰自己的心灵。他们或献上钞票,或献上大米,或献上花生还有挂面和饼干,总之他们把最好的东西连同自己一起献上,他们埋头在香雾中的身影让我们这些擅闯的人也为之心动,他们念念有词的诵经声经久不息地回荡在寺庙的上空,他们虔诚的行为,为佛,也为王光华,更为自己的心。
这些几乎没有文化的女人在王光华的诵经声中仿佛懂得了许多道理,并求得了心灵的安抚。
下午5点,小寺庙的佛堂里聚集了更多信徒,他们脱鞋轻轻地走进佛堂,在洁净的佛堂里跪地而坐,静听王光华如涓涓细流般的诵经声传入耳根,之后是寨主王尼章领着大家高声诵读。信徒中老年妇女和没多高文化的人居多,对于佛的虔诚与他们身受的苦痛是成正比的,有了佛的安慰和他们彼此间的温暖和关爱,生活仿佛更有了希望。
一包饼干和一小盒糖果并不能代表信徒对“佛”的觐拜,唯一让“佛”能感受到的是信徒的心。
2月的佤山是干涩的,连空气也带着泥土的干涩味,然而如轻烟似的袅袅升起在寺庙上空的诵经声却像一片甘露洒在每位上班老寨信徒的心上。他们接受着佛的普度,沐浴在幸福的光环之中。 寨子的正中矗立着一座新修的白塔,是一个叫保尼翁的孤寡老人贷款4万独资修建的。他说,全寨都信佛,好久以来我就想有座白塔在这里多好,我没有其他的家人,没有负担,贷款慢慢还。他说得如此平静,可我感觉他怎么还?他好像一点不为还钱焦急,我想在他心里贷款4万和400是一个心态吧。 保尼翁 我在寨子里兜游了一圈,看见上班老寨的男孩,无论大小都喜欢把额头前面的刘海染成黄色,他们认为这是最时尚的,是与外面的世界缩短距离的一种表示。 在这个季节里,男人们几乎天天都是浸泡在这些劣质的白酒中,或聚集在一起三菜两汤一碗米饭,可以从天亮吃到天黑不散不别,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有吃有喝有伴说话,他们不要求自己能力以外的生活内容,一如既往地爱着贫困家乡,谁说他们不快乐呢?
小和尚叫赵岩坡,不会说汉语,他是大家共同养大的孩子,今年8岁,在他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被寺庙收养。赵志明说,前几年村里一位走亲戚的女人去了缅甸就带回这个孩子,把他送进了寺庙,说这孩子是孤儿。在寺庙长大的岩坡从小就浸泡在浓浓的佛的氛围中,恐怕他一生都不会改变他的信仰。好在对佛的虔诚以及面对佛必备的那颗崇敬的心并没有减少岩坡童年的欢乐,他就是一个无拘无束的佛童天天奔跑在上班老寨的土地上。 大约在黄昏时分,王光华有了时间跟我们说说话:“我从佛学院毕业快三年了没回家,今年得空回乡为寨里人念经祈福,尤其是老人们我最应该关照,前几天我就给附近的寨子的老人们发了请帖,请他们今天来吃饭,饭钱我付。”他觉得回报乡亲,除了为他们念经外,请吃饭是最好的方式。
我的左边就是上班老寨头人保留良 在寺庙大门外的空地上,王光华请人摆了十 桌,老人们在本寨头人保留良的招呼下一一落坐,享受着有酒有肉有活佛陪伴的快乐时光
图片为小纲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