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竿风月 于 2014-8-7 10:32 编辑
张献忠也是有家乡的,他的家,在陕西,黄土高坡上,一个叫柳树涧堡的地方。柳树涧堡在陕西定边县东140里,紧挨长城。从秦朝开始,定边县城的城墙就与长城城墙相连。长城从盐池斜伸过来,到定边后直直地向东,直到安边,再转而向东南、再向东北形成一个优美的弧圈回到安边东方的重镇靖边。此后,长城向东北延伸,绵延千余里,在麻地沟消失。这里的长城,当地人叫边墙,但不是明朝的边境线,只是为防御北边的蒙古人和东北的女真人南下修筑的。明英宗成化年间,延绥巡抚余子俊对这里的长城进行了整修,在古老的城墙上筑垒设堡,每二三里设立敌台崖砦,以备巡警。明代时,柳树涧堡是延绥镇(明代九大边镇之一)重要关堡。此堡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巡抚董威建,隆庆六年(1572年)增高,万历六年(1578年)砖砌,周围凡三里七分,楼铺一十八座。” 柳树涧堡北至长城1里,西至安边40里,堡辖长城“三十三里二百七十步,墩台四十八座”,堡东南40里至永济堡,永济堡西四十里处驻扎着新安边营。太罗嗦了,直说吧,此地在西北边陲,很偏僻,是边防军防区。
1606年9月18日,也就是明万历三十四年间,柳树涧堡一户张姓人家里,张沈氏诞下了一个男婴。和其他的英雄人物出世不同,天没降祥瑞,大地也没有种种异像,极为平静而普通,但是对张家来说,家里添丁,继承宗祠更有保障,总是值得庆贺的喜事儿。这一年出生的人还有很多,其中有个叫李自成。
这是一对安分老实的夫妇,儿子的降世让他们倍感幸福。关于张献忠的出身,江湖上流传着很多种版本,比如世代务农、世代当兵、世代鞋匠、世代小商贩等等,不过,这些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日后的辉煌事迹——造反,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嘛。老张夫妇共生育了八个子女,张献忠排行第八,他后来造反自号“八大王”,估计和这个有关,老八嘛。父亲张快为其取名“献忠”,是为了向朝廷表达感恩的意思,相信这里其他家的孩子也差不多取这种名儿,卫国啦,忠君啦什么的,没办法,谁叫在军分区的地盘讨生活呢。不过,对明朝来说,后来老张的儿子可没有“献忠”。张家不是什么书香世家,在边地这里也产不出这类型的家庭,但是日子过得还是可以的,起码不会挨饿受冻。很明显夫妇俩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儿子,也请不起私人家教,据说送张献忠去念过一阵子私塾,因为其运动细胞太发达,明显不受老师欢迎,也没学多久,所以后来只能由着他的性子,不加管束了。所以,张献忠的童年是自由的,是快乐的,是让人羡慕的,不用上学,不用做功课,不用辛苦跑兴趣班。那么,他怎么打发时间呢?柳树涧堡所在的地区,平川错综,虽为山村,但由于地处长城线上,为延安之门户。与周围寨堡相比,总能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里的百姓于农闲之余,舞刀弄枪,形成剽悍尚武的民风。张献忠自然深受彪悍民风的感染,童年时代与小伙伴们玩的最多的游戏就是打架,没有名师指导,也没经专业培训,练就一身干架的好本领,这个需要天赋,还需要有好的身体条件,不用想,这两样他都有。读书使人进步,是的。这个道理张献忠也懂,少年时代,也读了一些书,当然,完全是靠自学。他读什么书呢?什么书都读,其中以兵书为多,但都是观其大略而已,他压根儿没想过考科举,将来混个官当什么的。
|